2021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大事记、政策执行报告出炉!

类目:行业要闻 发布时间:2021-08-31 15:53 阅读量:1698


近日,人民银行发布《2021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对下一阶段的货币政策进行了定调,明确“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把服务实体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珍惜正常的货币政策空间,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的关系”。


让我们一起看看2021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发生了哪些大事?执行报告强调了哪些内容?


2021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大事记


1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会同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国资委、银保监会、外汇局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跨境人民币政策 支持稳外贸稳外资的通知》(银发〔2020〕330号),进一步完善人民币跨境投融资、交易结算等基础性制度。


1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外汇局发布《关于调整境内企业境外放款宏观审慎调节系数的通知》(银发〔2021〕2号),将境内企业境外放款的宏观审慎调节系数由0.3调至0.5。


1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与卡塔尔央行续签规模为350亿元人民币/208亿里亚尔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


1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与加拿大央行续签规模为2000亿元人民币/300亿加元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


1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开展了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操作金额为5000亿元,利率为2.95%。


1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1年期LPR为3.85%,5年期以上LPR为4.65%。


1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面向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开展了2021年第一期央行票据互换(CBS)操作,费率为0.10%,中标量为50亿元,期限3个月。


2月2日,中国人民银行向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汇报2020年货币政策执行情况。


2月8日,发布《2020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2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开展了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操作金额为2000亿元,利率为2.95%。


2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在香港成功发行250亿元人民币央行票据,其中3个月期央行票据100亿元,1年期央行票据150亿元,中标利率分别为2.70%和2.74%。


2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1年期LPR为3.85%,5年期以上LPR为4.65%。


2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面向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开展了2021年第二期央行票据互换(CBS)操作,费率为0.10%,中标量为50亿元,期限3个月。


3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开展了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操作金额为1000亿元,利率为2.95%。


3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与斯里兰卡央行续签规模为100亿元人民币/3000亿斯里兰卡卢比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


3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1年期LPR为3.85%,5年期以上LPR为4.65%。


3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召开全国主要银行信贷结构优化调整座谈会。


3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召开2021年第一季度例会。


3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在香港成功发行50亿元人民币央行票据,期限为6个月,中标利率为2.60%。


3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面向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开展了2021年第三期央行票据互换(CBS)操作,费率为0.10%,中标量为50亿元,期限3个月。


3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会同银保监会、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延长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和信用贷款支持政策实施期限有关事宜的通知》(银发〔2021〕81号),将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和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政策的实施期限进一步延长至2021年底。


3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金融控股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任职备案管理暂行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令〔2021〕第2号)。


3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2021〕第3号,明确所有贷款产品均应明示贷款年化利率。



2021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内容摘要


今年以来,面对冬春疫情考验和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持续显现。我国经济呈现稳定恢复态势,稳中加固、稳中向好,供给量增质升,需求持续回暖,市场活力不断释放,就业民生保障有力,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2021年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18.3%,两年平均增长5.0%,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持平,进出口贸易增长势头稳健。


人民银行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精准、合理适度,保持了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预期管理科学有效,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金融风险有效防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量和效率逐步提升,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一是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综合运用中期借贷便利、公开市场操作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对流动性精准调节,维护市场预期稳定和货币市场利率平稳运行。二是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牵引带动作用。对特殊时期出台的政策分类施策、适时适度调整,将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延续至今年年底,对科技创新、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等需要长期支持的领域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三是持续释放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红利。推动金融机构充分运用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定价,引导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要求所有贷款产品明示贷款年化利率,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优化存款利率监管,维护银行负债成本基本稳定。四是以我为主,兼顾对外均衡。持续推进汇率市场化改革,保持人民币汇率弹性,发挥汇率调节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作用。五是健全现代货币政策框架。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完善央行政策利率体系,引导市场利率围绕政策利率为中枢波动,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六是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有效防控金融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总体来看,今年以来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稳字当头,体现了前瞻性、主动性、精准性和有效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稳固。3月末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9.4%,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12.3%。信贷结构持续优化,3月末普惠小微贷款和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速分别达到34.3%和40.9%。贷款利率持续处于较低水平,3月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63%,较上年同期下降0.19个百分点,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人民币汇率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双向浮动,弹性增强,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3月末中国外汇交易中心(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报96.88,较上年末升值2.15%。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动力不断增强,积极因素明显增多。也要看到,外部环境依然复杂严峻,我国经济恢复不均衡、基础不稳固,仍面临不少风险挑战,要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巩固恢复性增长基础,努力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下一阶段,中国人民银行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政府工作报告》要求,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稳字当头,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跨周期设计理念,兼顾当前和长远,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稳定预期,精准实施宏观政策,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强化对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以适度的货币增长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把服务实体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珍惜正常的货币政策空间,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的关系。健全现代货币政策框架,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管好货币总闸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进一步发挥好再贷款、再贴现和直达实体经济货币政策工具的牵引带动作用,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等领域的支持,研究推出央行碳减排支持工具。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完善央行政策利率体系,优化存款利率监管,继续释放改革促进降低贷款利率的潜力,推动实际贷款利率进一步降低。发挥市场供求在汇率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引导社会预期,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加强监测分析和预期管理,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体系,维护和塑造金融安全,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使经济在恢复中达到更高水平均衡,以高质量发展为“十四五”开好局,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专栏解读


01

健全现代货币政策框架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要求健全现代货币政策框架,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现代货币政策框架包括优化的货币政策目标、创新的货币政策工具和畅通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央银行需要不断创新货币政策工具体系,发挥政策工具的作用,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将这三者形成有机的整体系统。


总的看,货币政策坚守币值稳定的最终目标,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的中介目标在制度上更加定型,与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形成有机整体,共同构建了现代货币政策框架。这一框架更为公开、透明、直观,提升了央行与公众的沟通效率,降低了沟通成本,有效引导预期的同时增强了公众获取信息的公平性,提高了货币政策传导的有效性,有利于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02

央行精准开展公开市场操作


2021年第一季度,人民银行精准开展公开市场操作,有效对冲了春节、季末等季节性因素的影响。今年春节由于疫情防控等原因,流动性形势与往年差异较大,不确定因素进一步增加。人民银行实时跟进疫情防控最新情况,加强分析研究,对春节现金投放、财政收支以及市场资金需求等因素进行滚动预测,通过“提前谋划、动态微调、精准操作、引导预期”,实现了春节前后市场利率平稳运行的操作目标。春节前,总共投放跨节资金4300亿元,为近年最低投放量。同时,为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进一步稳定市场预期,人民银行在《公开市场业务交易公告》中对“今年春节前居民提现需求明显减少,同时节前财政支出增加较多”的情况前瞻性进行说明,使市场能够更好地理解央行政策意图。从实际效果看,春节前后货币市场运行平稳,DR007始终运行在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2.20%附近,体现了货币政策既不松也不紧的稳健姿态,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精准性和前瞻性进一步提高。


目前,人民银行逐步形成了在每月月中固定时间开展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每日连续开展公开市场操作的惯例,通过持续释放央行政策利率信号,引导市场利率围绕政策利率波动,显著提高了货币政策传导的效率。同时,人民银行在公开市场操作中更加关注DR007等货币市场短期基准利率,并综合考虑现金投放回笼、财政收支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灵活调整公开市场操作的规模和期限品种。因此,市场在观察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时,应重点关注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中期借贷便利利率等政策利率,以及市场基准利率在一段时间内的运行情况,而不应过度关注央行操作数量,避免对货币政策取向产生过分解读。年初货币市场利率曾一度短暂上行,主因是市场宽松预期下短期流动性需求增加较多,相比其他发展中国家,目前我国货币市场利率的波动性并不高。同时,市场利率适度波动也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市场定价功能正常的体现。


03

美国国债收益率上行分析


今年以来美国国债收益率快速上行,1月6日10年期美债收益率自2020年3月后首次突破1%,3月31日升至1.74%,较去年0.51%的低点上行约120个基点,较去年年末上行83个基点。


美债收益率上行既有通胀预期因素,也有实际利率上升因素。今年以来,以美国10年期通胀保护债券(TIPS)收益率衡量的实际利率上行46个基点至3月末的-0.63%,10年期美债收益率与实际利率的差值上行37个基点,后者通常反映通胀预期因素。财政刺激加码和经济复苏预期增强是通胀预期和实际利率上升的共同动因。随着疫苗接种进程持续推进,全球经济总体稳步复苏。4月IMF发布更新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将2021年全球经济增速预测值从1月份的5.5%上调至6.0%,将美国经济增速预测值从5.1%上调至6.4%。


目前看,2021年美债预计将保持较高发行量。从供求角度分析,若其他因素不变,美债供求缺口或将通过收益率上行来平衡。从供给端看,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在《预算和经济展望:2021-2031》中预计2021财年赤字为2.3万亿美元,美国政府推出的1.9万亿美元财政刺激也将在2021年进一步增加赤字;同时美国财政部在一季度公告中预计,到2021年6月末持有现金规模将下降约1.2万亿美元至0.5万亿美元。综合考虑这三项,一些市场机构预测2021年新增融资需求可能超过2.5万亿美元,预计美债将继续保持较高发行量。从需求端看,若2021年美联储保持每月800亿美元的国债购买规模不变,可消化约1万亿美元国债,除美联储外的市场投资者还需消化超1.5万亿美元国债。近年来外国投资者持有美债规模占比有所下降,从2015年初的34.4%降至2020年末的25%左右,除美联储外的美国国内投资者需要消化的美债金额将继续维持高位。


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韧性好、回旋空间大,经济运行的稳健性强。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我国是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也是少数实施正常货币政策的主要经济体,走出了一波独立行情。同时,随着汇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人民币汇率弹性进一步增强,较好发挥了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的作用。2021年以来,我国金融市场运行平稳,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跨境资本流动总体平衡。总体看,美债收益率上行和未来美联储调整货币政策对我国的影响有限且可控。下一步,关键是把自己的事办好,货币政策要稳字当头,保持货币政策的主动性,珍惜正常的货币政策空间,同时密切关注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加强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管理,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以我为主开展国际宏观政策协调。


04

如何看待近期国内物价走势


对我国而言,国外通胀走高的输入性影响主要体现在工业品价格,叠加去年低基数的影响,可能在今年二、三季度阶段性推高我国PPI涨幅。我国是大宗商品主要进口国,从进口量和进口依存度看,影响PPI的主要是原油、铁矿石和铜,其中原油的下游产业链较长,还会影响化工品等价格,对PPI影响最大。对于年内PPI阶段性上行,宜历史、客观地看待:一是这在相当程度上是“低基数”下的“高读数”。2020年受疫情冲击和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探影响,我国PPI有7个月处于-2%下方,2020年5月触及低点-3.7%,因此今年PPI走势受到较大的低基数“镜像影响”(图6)。两年平均来看,预计2020-2021年PPI年均涨幅仍会处于合理区间。二是历史上看PPI指标本身波动就相对较大,在数月内阶段性下探或冲高的现象并不鲜见。过去二十年间,我国月度PPI同比涨幅的均值约为1.2%,标准差则达到4.2个百分点。PPI波动较大在全球也都是普遍现象。三是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是阶段性供求“错位”的表现,若未来全球疫情能得到全面有效防控、新兴经济体生产供应能力恢复正常,则生产资料价格涨势可能放缓。总的看,待基数效应逐步消退和全球生产供给恢复后,PPI有望趋稳。


具体到对我国消费者物价的影响上,近年来我国PPI向CPI的传导关系明显减弱,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起伏波动对我国CPI走势的影响也相应较低。加之国内生猪供给已基本恢复,猪肉价格总体趋于下降,粮食连续多年丰收、农产品自给率总体较高,初步预计今年CPI涨幅较为温和,受外部因素影响总体可控,将保持在合理区间运行。事实上,我国作为大型经济体,若无内需趋热相叠加,仅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也并不容易引发明显的输入性通胀。


综合研判,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可能阶段性推升我国PPI,但输入性通胀的风险总体可控。我国在去年应对疫情时坚持实施正常的货币政策,没有搞大水漫灌,经济发展稳中向好,保持了总供求基本平衡,不存在长期通胀或通缩的基础。当然,需对大宗商品涨价给我国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带来的差异化影响保持密切关注,综合施策保供稳价,及时有效管理预期,防范市场价格波动失序。